手机_电子科技类产品世界
纽曼产品中心兼市场中心总监付启敏近日表示,将在春节前后推出手机产品。经历了几年的价格战和2007年的市场低谷后,数码厂商们被迫转型,寻找新的出路,手机制造成为他们眼中的热点行业。但中国自主研发的手机在过去一年中的表现却不尽人意,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是其行业“硬”伤。使然数码厂商转战手机业又将如何克服这些“硬”伤呢?国家资深家电业顾问、浙江大学科技咨询中心专家顾问沈闻涧接受本报记者正常采访时表示,必须要加大研发力度,同时要提升产业链控制能力。 数码企业进军手机制造
专业咨询机构预测全球高亮度LED市场将从2006年的40亿美元增长到2011年的90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16.7%。中国大陆慢慢的变成了世界上重要的中低端LED封装生产基地。2006年我国LED的产值为140亿元,预计2008年应用市场规模将达到540亿元,到2010年国内LED产业的规模超过1000亿元。 2000年至2003年之间,手机背光源的普及推动全球LED产业加快速度进行发展;从2007年起,笔记本电脑屏幕采用LED逐渐普及,是全球LED产业新的发展动力;未来高亮度照明LED的市场非常广阔。
意法半导体推出一款全声道动态响应范围达到103分贝的高性能24位音频数模转换器(DAC)。新产品STw5200定位于手机音乐播放市场,芯片封装采用小尺寸的TFBGA和VFQFPN封装,ST不久还将推出尺寸更小的2.6 x 2.6mm 晶圆级芯片尺寸封装(WLCSP)版。新数模转换器能直接连接电池,因此简化了目标应用的系统模块设计。 新的数模转换器提供线路输出和耳机输出,满足市场对手机音乐播放器更高音质的日渐增长的要求,是需要把音质提高到高保真级别的手机平台的理想选择。系统实现简易,材料成本极低,占
2007年国内手机市场依然体现出强劲的消费需求,综合各方数据,估计2007年被中国市场消化掉的手机数量将直逼2亿部。数码产品方面,数码摄像机本年累计零售量30.05万台,与去年相比下滑了3.77%;MP3本年累计零售量120.19万台,与去年相比下滑了16.63%;数码相机市场本年累计零售量301.69万台,与去年相比上涨了63.71%。 手机:容量巨大洗牌加速 巨大的市场容量一直是中国手机市场繁荣兴盛的基础。在宏观经济持续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的带动下,2007年国内手机市场依然体现出强劲的消费需求。
全球GPS市场上演了一幕幕并购大戏,这股并购潮在2008年有继续向下游市场和区域市场蔓延之势,而GPS手机也将主导2008年GPS市场热点。 GPS导航市场快速地增长 2005 年以前,全球GPS导航民用市场一直以日本近100%配置率(包括前装和后装)的车载导航市场为代表。2006年开始,EMEA地区特别是欧洲的德国、法国、英国及西班牙等国PND市场的爆发,不仅让GPS导航的市场重心向欧洲、美国市场倾斜,更激活了整个GPS产业链。 从 2006至2007年全球GPS导航市场发展来看,市
随着移动通信规模的逐步扩大,网络维护工作的重点已逐渐转移到网络优化方面上来。网络优化中较为突出的一项指标是掉话率,掉话是许多移动用户在使用电子设备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也是用户申告的热点问题之一。所谓掉话,就是指通话双方在通话期间由于某一些原因而非正常终止通话。掉话率是指无线掉话次数占试呼总次数的比例。掉话现象是系统各种不良因素的综合体现,影响系统运行质量。提高网络质量,降低掉话势在必行。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分析掉话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一些可行的解决办法。 一、切换对掉话的影响 对于移动通信系统
诺基亚BL-5C手机电池的大规模召回,以及此起彼伏的手机爆炸事件,使小小的手机电池从幕后走向了台前,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手机电池质量上的问题为何频频发生,手机电池产业将何去何从? 500亿元的大市场 前不久,记者一位做贸易的朋友新购置了一部N95,这是目前市面上最高端的诺基亚手机,为了给手机提供足够的能量支持,满足其连续上网、摄影、摄像、手机视频、电子小说、语音通话等需求,记者的朋友一口气为其配置了三个手机电池。 其实这并非是某个人的“疯狂”特例。目前,手机终端的功能已经日趋丰富,拍照、
尽管全地球手机基带半导体市场2008年将继续扩张,但由于一线客户基础缩小和这些客户的要求越来越复杂,基带半导体供应商将面临更充满挑战的商业环境。这一些因素正在推升研发要求。目前的挑战是怎么样才能解决维持竞争力所需成本一直上升的问题,同时保持利润率。在此类商业环境下要想取得成功,取决于许多因素,但最关键的因素之一是达到临界质量——产量与研发方面都是如此。 2008年全地球手机基带半导体销售额将增长到166亿美元,比2007年的152亿美元上升9.3%。另外,2011年总体手机半导体市场销售额将从2006年的
手机准入门槛的降低以及未来3G手机市场的普遍看好,吸引了大量企业蜂拥而至。业内人士担忧,随着品牌增多,手机竞争将出现恶性循环 1月初,在北京马甸附近的国美店内,希望购买手机的大学生小柯忽的发现,手机专柜一夜之间增加了许多新鲜面孔。 这些新的手机品牌无一例外来自国内,绝大多数出自深圳,其中不乏许多耳熟能详的知名家电、数码和IT类品牌。而且,小柯还发现,这些新品牌的主打产品款式多样,但面目相似,价格大多徘徊在900元到1200元之间。 小柯并不知道中国自主研发的手机阵营大量扩军的真实缘由:从去年下
1月17日消息,分析人士预测,未来5年内GPS手机数量将增长2倍多。 据国外新闻媒体报道称,瑞典市场调查与研究厂商Berg Insight在本周二发表的一份报告中说,2012年全球将有5.6亿部GPS手机,相比之下,去年的这一数字只有1.75亿部。预测显示,这类产品在欧洲的增长将更为显著,同期内将增长17倍。 Berg Insight的电信业务分析师安德里说,诺基亚和其它厂商推出了数款成功的产品,去年标志着GPS产品在美国之外的市场上获得了重大突破。我们预计,今年各大厂商将推出大量支持GPS功能的手
在市场的早期,就GPS市场而言,国内花了钱的人GPS的认识程度还不深,接受GPS的消费模式需要一段时间。此外,地图资料不够全面,信息不够多,价格较高,造成消费体验不够好。而最初设计公司出的问题,是因为手机方案设计公司小看了GPS系统的设计,以为简单组合就可以了,才造成这样的情况。现在这样的一个问题要解决的话,需要经验积累,只有找国内专业的GPS芯片公司合作,才有机会早一点得到解决。 2008年GPS手机是一个方向,市场应该会逐渐起来。因为手机的竞争也慢慢变得激烈,增加GPS功能是一个必然的方向和新的卖点。
TCL公司在2007年的第四季度开始向其手机运营商合作伙伴中国移动通信公司交付黑莓手机,此举表明这种流行的电子邮件设备不久将在中国上市。中国媒体已经报道了这种智能手机可能将于这个月开始发售,这标志着RIM进入中国市场以来若干年的努力终于有了重大突破。 RIM曾经预计于2007年在中国开始销售黑莓手机,但据其官员于上周表示,决定黑莓手机上市销售时间的是其手机运营商合作伙伴中国移动通讯公司。据TCL公司表示,作为在中国的独家制造商和经销商,它从去年第四季度开始向中国移动通信公司交付黑莓手机。TCL公
GPS手机在去年的设计和推广中遇到一些波折,市场表现不如预期,本期我们邀请国内主流的手机设计企业就市场、设计等问题进行探讨。 深圳经纬产品规划部经理欧阳胜海 GPS手机将慢慢的变成为国内市场重要机型 GPS最终的商业模式应该如iPhone、iPod一样,硬件变得更简单,而应用会无限扩展,厂商可能更多地依靠GPS增值业务赢利而非硬件赢利。 设计缺陷导致市场尴尬 2007年GPS市场并不像预期的那样好,有说法是“在厂商这里热,在消费的人那接受度不高”,我认为有两个重要原因: 一个
MCU产品的应用的领域十分广阔,从通信基础设施、手机、大型家电、消费电子、汽车电子到工业控制等领域,到处都能看到MCU的身影。受整体半导体产业的影响,2007年MCU市场表现欠佳,但中国MCU市场继续保持了较高的上涨的速度,据赛迪顾问统计,2007年中国MCU市场同比增长接近20%,市场规模超过25亿美元,而且未来几年仍将持续保持迅速增加的态势。 高、低端产品各有发展空间 在MCU产品领域一直存在着“数位之争”的说法,即8位、16位和32位MCU产品哪个更受市场青睐。事实上,这三种产品市场虽
现在在中国市场上已经有很多多媒体手机,因此一旦GPS的定位信息非常精确,它在中国市场的增长会非常快。 去年底,恩智浦收购了GPS单芯片解决方案企业GloNav,这是恩智浦今年以来为加强手机与个人移动通信事业部完成的第二次重要收购。这使得互补性技术能快速地增加到我们现有的产品线中,实现用户对新型产品的需求,GloNav的GPS专业相关知识与恩智浦的FM收音机、蓝牙、USB及NFC领先技术能相结合,大大扩展了我们为手机市场提供连接性技术解决方案的产品范围。 手机系统方案需要GPS技术 此
手机,英文为mobile phone或cellphone。 电话的口承、耳承和相应的话筒、听筒都装在单个把手上。旧称手提电话、手提、大哥大,是便携的、可以在较大范围内移动的电话终端。 ◆手机制式 所有目前的手机都通过无线电波进行通信,双频手机和多频手机是能够适用于同一制式的两个或三个不同频段的手机。 双模手机和多模手机是可用于两个或多个不同的移动网络的手机,如 [查看详细]
详解Silicon Labs&Tempo 数字耳机及Type-C解决方案
2022中国台北国际电脑展主题演讲精选:联发科携手美光,为广大购买的人带来无可比拟的智能手机用户体验
2023年折叠屏手机铰链产值将超5亿美元:KH Vatech、安费诺为主要供应商
- 上一篇:无源元件
- 下一篇:无源器件创新日系厂商依旧强劲中国厂商新势力正崛起